设为首页| 加入收藏

服务热线:QQ:1661145648

13960598583

姓氏文化
账号: 密码: 验证码:  
QQ登录
站内搜索:
新中国成立后的清流教育
作者:伍耀汉


伍耀汉

1950年2月,清流县和平解放,清流县委、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,立即着手恢复教育。一开始更全面接管国民政府时期办的学校,贯彻“先行恢复,维持现状,加强领导,逐步改造”的方针,有计划、有步骤地发展清流地方教育。清流中学解放前夕被国民党自卫团强占为兵营,学校被迫停办,解放后,人民政府立即接管清流中学,由县长雷振东兼任校长,负责调配教师,拨款维修校舍,添置急需的教学设备,同时组织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复课。贯彻学校“向工农开门”的方针,动员和招收工农子弟入学,县中学恢复之初有5个班级,130余名学生。为了发展全县教育,急需一支有一定数量并能适应新时期教育工作的教师队伍,三月初,县即举办为期一个月的教师培训班,吸收原中小学教师和知识青年75人参加培训,四月份即安排到全县24所学校任教。当年全县中小学生达1604人。1952年,小学教育有了较快发展,全县共有一所中学,64所小学,在校学生达到3546人,全县教师173人。1953年1955年,学校贯彻“保证质量,稳步前进”的方针,采取教师定员定编的办法,合并班级,在城关、嵩溪、嵩口、灵地四个乡镇设立中心小学,同时建立和健全学校工作各项规章制度。这一阶段,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。1956年,教育贯彻“加速发展,提高质量,全面规划,加强领导”的方针,在原有公办学校的基础上,大办民办小学,促进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快速发展,全县小学增至97所,在校学生达5270人。1958年秋,灵地创办初级中学,称为清流县第二中学,原清流初中改名为清流县第一中学,并首次开办高中班,第一届招收高中生43人。至1959年,通过群众办学的方式,全县在校生增加至7641人。1960年1963年三年自然灾害,学校学生人数骤减,成人教育停顿。1960年压缩学校26所,精简教师103人,全县在校生减至4919人。1961年继续压缩5所初级小学,精简教师55名。至1962年全县保留中心小学12所,完全小学2所,初级小学39所,全县在校中小学生3725人,教师197人。其间,1959年因宁化、清流并为清宁县,清流一中高中停止招生,至1961年6月,清流、宁化分县,清流县一中高中部重新恢复开办并招收新生。1963年,全县教育贯彻“学校以教学为主”的方针,中、小学教育重现生机,全县中小学在校生增至5563人。1964年,推行两种教育制度,半耕半读,小学发展较快,在校学生人数也相应增长,全县中小学生达6914人,教师人数达421人。1965年全县教育全力贯彻“调整、巩固、充实、提高”的八字方针,中小学学生增加,教育出现稳定发展的新局面。

19501965年,清流教育事业稳步发展。这一时期的中小学教育为当地建设和国家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。如北京原子能研究所原子能专家张先梓、现受聘于美国华盛顿大学的核能专家陈书南、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华兴建设公司党委书记罗桃芳、东南林学院原党委书记林学专家伍聚奎、南京林学院院长余世袁,以及化学专家王振伟、王志云、王绍周,农学专家陈更新、伍月娥、邹金贞,地质专家俞水水等都是这一时期清流教育培养出的人才。新中国成立后,广大人民群众学习文化的热情空前高涨,县人民政府组织力量大力发展农民和职工业余教育,大力举办各类冬学、夜校和扫盲班,开展识字比赛,推行速成识字法等,这一时期群众的文化水准普遍提高。

19661976年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,学校停课,学校领导和教师被批斗,教学设备被破坏。“读书无用论”错误思潮对教育造成极不良影响,尤其是中学教育深受其害,全县教育教学质量严重下降。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,教育拨乱反正,贯彻执行党中央新时期的路线方针,纠正左的错误,平反冤假错案,整顿教学秩序,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,在全社会树立尊师重教风气,全县中小学教育步入正常发展轨道。1978年对全县学校布局进行全面调整,将初中压缩为21所,完中压缩为6所,至1980年将完中压缩为4所,并全部撤销初中附设高中和全县村办初中部。为改变中等教育结构单一状况,以适应社会需要,1981年创办长校农业职业中学,开设茶果、农学等专业班。1982年秋,在县城关创办清流县职业中学。

进入20世纪80年代,清流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,党中央、国务院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,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,提高教师的政治、经济待遇,各级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,清流教育事业发生了显著的变化。1984年1986年三年中,清流教育“一无二有”(无危房、有教室、有课桌椅)工作全面开展,学校办学条件全面改善,农村学校普遍“干打垒、泥墙房、借用庙宇、祠堂作学堂”的状况彻底改变。全县集资684.1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,新建校舍面积达54221平方米,修缮校舍3898平方米,同时还添置了一定数量的课桌椅及教学仪器电教设备,1987年清流全县教育顺利通过省“一无二有”验收。同年度清流县实验小学被评为省电化教育先进学校,被誉为全省电化教育一枝花。

九十年代初,清流全县掀起“迎督导、办实事、兴教育”热潮,全县筹集600多万元用于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,新建教学楼34座,建筑面积达2.4万平方米,在此期间,清流一中科技楼,进修学校综合办公楼相继落成并投入使用。全县中小学大量添置图书、教学仪器和体育器材。通过近三年多的努力,清流15个乡镇宣布实施初等义务教育,人口覆盖率达100%。经省检查组评定,清流实施义务教育工作达省规定优级标准。1995年1997年的三年中,清流全县教育围绕两基(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,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)这一重中之重进行,各级党政领导重视教育,把教育摆上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,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,全县教育布局经调整更趋合理,办学规模达到基本适应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需要。1997年5月经省、市验收,清流全县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100%。全县小学专任教师831人,学历合格798人,合格率达96%,初中专任教师471人,学历合格416人,合格率达88.3%。通过长期坚持扫除文盲工作,清流全县15-50周岁人口非文盲率达99.39%,清流县被省政府授予“扫除青壮年文盲县”称号。清流“两基”各项指标均达到和基本达到国家和省定标准,进入“两基”达标县行列。1998年1999年,清流教育通过两轮市政府跟踪督查,2002年通过省政府跟踪督查。经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,清流教育事业达到前所未有的新水准。2002年起,清流全县分期分批对中心小学和初级中学进行素质教育督导评估,经过一年的努力,完成对全县24所中、小学第一轮评估工作。同年度,县人民政府按照国家教育部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》各项规定要求,要求全县小学、初中全面启动课程改革,迎接省市“实验教学普及县”检查,至2005年,全县完成9所学校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工作,其中清流一中、长校中学、实验小学、城关小学被三明市评为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学校。至2006年,全县有普通中学5所,小学82所,幼儿园班级数117个,中小学在校学生21745人,在园幼儿3221人。同年度职业高中招生465人,毕业37人。电大、自学考试开考409人,有55人取得大专以上学历(其中本科18人)。全县学前教育、九年义务教育、高中阶段教育各项发展指标均达到省规定标准。

20062008年,清流教育全面贯彻落实教育发展“十一五”规划,落实“科教兴县”战略,以巩固提高“两基”成果为重点,强化“控辍保学”责任制,采取有力措施,迎接省、市对县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,清流教育面貌焕然一新,教育教学质量跃上一个新的台阶。2006年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,就近合并,收缩农村教学点的办法,对全县中小学布局作进一步调整,争取省、市资金226万元修缮和改造各类危房,新建清流一中教学大楼占地面积1336.9平方米,总建筑面积7874.5平方米,投入资金700余万元。新建职业中学综合楼建筑面积2480平方米,投入资金170余万元,退休教师活动中心大楼建成并投入使用。实行“两免一补”制度,为农村学生12816人免除杂费237.5万元。2007年座落于城北面东华山麓,投资近3000万元,占地面积45亩,各项设施设备达一流学校水平,能容纳2400名学生的城关中学建成竣工,同时继续为12816名学生免除杂费277万元,为2597名学生免除课本费29.18万元,为4682名寄宿生补助生活费112.7万元。实行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就学“零门槛”制度,县城区学校学生增加近600人。2008年是历年来对教育投入资金最多的一年,省级投入全县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资金100万元,新建实验小学教学楼投入540万元,全县学校危房改造投入178万元及长效维护资金106万元,教育附加转移支付82万元,农村寄宿制学校改造投入学13万元,兴建职中实训大楼投入385万元。省、市、县对全县教育的资金投入全面地、有效地改善了学校基础设施,全县办学条件全面显著改善。为清流教育的发展,为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与此同时,全县学校继续实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,实行义务教育阶段“两免一补”政策,为学校免除杂费、课本费,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等各项经费共计995万元。《福建日报》、《三明日报》刊登文章报道清流教育落实惠民政策的好做法。2008年,全县有独立高中校一所36个班级,高中在校学生1822人;高级职业学校一所,职高在校学生1119人;初级中学和附设初中校11所,在校初中生4660人;全县有小学71所,在校小学生8655人;全县幼儿园班级数72个,在园幼儿3135人。全县教师1740人。(其中小学795人,中学780人,幼儿园123人,进修学校35人,教育局11人,电大6人。)

新中国成立60年来,清流县教育事业虽经历了曲折,但始终未停止向前发展的步伐。党和政府重视教育,重视人才培养,随着国家经济的逐步繁荣发展,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。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,清流教育面貌显著变化,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。从新中国成立初十分简陋的办学条件,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,清流城乡教育已达到省、市规定标准,无论在条件简陋艰苦的创业阶段,还是目前办学条件全面改善,教学设施、设备较为齐全的工作环境,一代代教育工作者、全体教师以培养后代为己任,努力工作,培养出一批批国家建设有用之才。恢复高考制度以来,全县向高一级大中专以上学生输送生员7371人,一大批学生进入国家重点高校。其中考入清华大学的有江学忠、邹耀宁、吴登峰、罗建文、邱志雄;考入北京大学的有黄雪辉、卢水泉、林稼、巫升海、黄华荣、罗宗健、饶贞、吴旭;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的有童晖、曾岚、罗圣华、周宇;考入中国科技大学的有邓志华、肖斌等等。历年来清流电大工作站培养本科、大专、中专学生1403人,通过自学考试培养本科专科学生508人,清流县职业中学、各类技工学校毕业学生5600人。

清流县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苏区县,苏区教育的精神激励全县教育工作者不断争创优异成绩,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有用人才,清流教育事业将迎来更新更快的发展。


网站首页| 法律申明| 帮助中心| 网站地图| 联系我们| 关于我们

Copyright © 2014 - 2019 中华大族谱网 (http://www.zhdzp.com http://www.中华大族谱.com

版权所有:三明市三元区海岸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翻版必究   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:闽ICP备14003303号 闽公网安备35040302610005号

本网站为非盈利性民间公益网站,所有(原创、转载)文章、影像作品资料版权均归作者所有,如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联系本网妥当处理!!

监督电话:13960598583 QQ:1661145648